韩先楚和邓华,谁的表现更接近于“帅才”
发布日期:2025-04-13 17:54 点击次数:94邓华在资历方面相较于韩先楚是更为深厚的。当年在志愿军队伍里,有三位副司令员,分别是邓华、韩先楚以及洪学智。其中,邓华担任第一副司令,其排名在韩先楚之前。彭德怀元帅曾对邓华予以赞誉,称其“邓华的知识范畴广阔,思维极为灵活,看待问题有着独到且周全的眼光,在作战时既有勇气又有谋略,是一位出色的带兵助手”。甚至到了后期,中央直接任命邓华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他是上将中唯一一位能够统帅百万大军的人。
韩先楚起步相对较迟,于解放战争时期才展现出卓越的光彩,被赞誉为“旋风司令”。原本依据韩先楚的资历和级别,要接近战略级别的军事决策是较为困难的,但历史往往会将杰出的人才推至历史抉择的关键位置。
【一、打台湾到底应该谨慎行事还是果断出击】
新中国成立之后,歼灭老蒋的剩余势力成为我军的首要任务,金门战役失利的阴霾依旧笼罩在海南岛的四野部队之上。
彼时毛主席身处苏联进行访问,却对解放海南岛一事极为关切。在 1949 年 12 月 31 日,他老人家发来一份电报,要求邓华“需迅速前往雷州半岛前线,亲自指挥所有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前线的最高指挥邓华能够实地对海战现场进行勘察,以实事求是之态,切实抓好并抓紧渡海作战的各项工作。
当时邓华持有这样的意见,即汲取金门战役的经验教训,行事务必谨慎。他指出“岛上有敌军十万之众,倘若仅仅采用大规模登陆且速战速决的方针,那么所需的机帆数量将会更多”。邓华希望能够等待更多的机帆,以在 1950 年年底完成任务为基本准则,总体来看,他的态度较为保守。
韩先楚的观点是无需等待木帆船改装为机帆船,解放海南岛的关键突破口应当是广泛地去搜寻以及征集木帆船当作渡海的工具,并且要凭借风力来展开作战,最为适宜的时机乃是利用谷雨(4 月 20 日)之前的那股季风。
客观来讲,实际上邓华的作战策略更为恰当。海南岛是跑不掉的,具备充足的准备后再展开战役也并无不妥,像毛主席这样的战略大家,也是倾向于认可邓华所提出的作战时间的。
韩先楚的作战策略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与粟裕的风格较为相似。然而,实际上韩先楚是经过了充分考量的,正如他在电报中所阐述的那样:我军所使用的运载工具是木帆船,依靠风力来前行。倘若真的要等到 6 月之后才发起进攻,而此时风却不助力,那就根本无法实施登岛作战,如此一来,解放海南岛就不得不再等待一年的时间。与此同时,韩先楚将他的意见越级呈递给了毛主席。
实际上,毛主席于战略统筹方面展现出了极为长远的格局,从而支持了韩先楚的意见。事后的情况表明,在战略眼光这一方面,韩先楚略微领先,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华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只是他的战略眼光更注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二、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
在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面前呈现出两个攻打目标,其一为砥平里,其二为横城。
韩先楚持有应当先对砥平里发起攻击的观点。砥平里乃是处于横城与汉城之间偏东方向的一个小村庄,此地几乎处在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属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点。倘若砥平里被敌军攻占失守,那么西线的美九军右翼以及美十军左翼将会完全暴露在外。
邓华觉得应当首先进攻横城。缘由在于横城驻有三个师,然而砥平里仅仅有一个法国营在那里驻守。依据我军向来不以一城一地来判定胜负,而是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传统作战策略来看,邓华的想法确实是有其合理性的。
彭总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决定支持邓华的看法,首先发起对横城的进攻。毋庸置疑,在横城战役中,志愿军歼灭了 12000 名敌军,俘虏了 7100 名南朝鲜士兵以及 500 名美军,收获颇为丰厚。然而,到了后续阶段,当派遣温玉成去攻打砥平里时,美二师二十三团抵达了此地,这个小小的砥平里瞬间被四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一个炮兵营共计六千余人填塞得满满当当,毫无空隙。
最终,志愿军被迫进行了撤退,而美军斩获了他们的首个胜利。
兵者,乃诡道之术!砥平里暂且予以放弃,将敌人有生力量予以歼灭,横城战役歼灭敌人三个师这一举措诚然无误。此种战略构想倘若置于国内战场或许可行,然而面对机动性极为强大且重火力装备完备的美帝,应当以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去与美帝展开斗争,或许此时抢占重要战略要点的重要性要胜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即便横城战役打得极为出色,那也仅仅属于战术层面的胜利,对美军的实力并无损伤;倘若砥平里遭遇美军增援,我方无法将其攻克,如此一来,美军的战线便能够连接成片,志愿军很难将其逼退,我军只得全线转入防御态势,这属于战略层面的失败。所以,在决定先攻打砥平里还是先攻打横城时,韩先楚的战略眼光相较于他人而言,确实略微超前一些。
【三、总结】
韩先楚与邓华皆为我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军事才能处于上将这一等级,且位居前列。作战乃是一项极为复杂且精密的体系化事务,就攻打海南岛一事而言,若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去看,或许会觉得韩先楚在战略层面更具优势,更趋近于“帅才”之态,但稳妥的战略也不能被视为错误之举。
同样地,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打砥平里这一事件,当时美帝进行了增援,使得我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攻打,进而导致我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然而,在当时,我们自身的兵力本身就存在不足的情况。即便我们首先选择攻打砥平里,但若在攻打过程中,美帝依旧增援了,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正因如此,邓华选择攻打横城这一决策得到了彭德怀总司令员乃至毛主席的支持。
本文并未刻意区分先后顺序,只是想表明,有时一位“帅才”确实需要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海南岛问题上,韩先楚的决策是正确的;然而在砥平里一事上却无法证明。倘若历史存在假设,假如志愿军先攻打砥平里,抗美援朝是否会呈现出另一种结局呢?
